收藏本站 | 微信关注
01
8月31日,郭德纲发微博称:“该清的清,该驱的驱。所谓的清理门户,是为了给好人们一个交代。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以忠正为本。留下艺名带走脸面,愿你们万里鹏程。从此江湖路远,不必再见。”
9月4日下午,曹云金突然发微博,称“你可真有意思,从来不敢指名道姓,一贯含沙射影,就因为不再给你赚钱了,你逼走了我们,现在你栽赃陷害,强加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在我们身上,对我们赶尽杀绝,置我们于死地!”
曹云金的发文疑是对遭除名进行回应。
于是,紧接着“曹云金手撕郭德纲”的新闻开始在网络上火了起来。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有趣的事:我们从小都被教育要“以德报怨”,并被告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实际上呢,《论语·宪问》的原话是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也就是说,孔子的看法是:以直报怨。
大概意思是,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去对待那些伤害自己的人。
02
前几日阅读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时看到一段话: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责备自己、指责他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通常,我们只会做出前两种选择:责备自己或者指责他人。
后两种选择则被贴上了“矫情”“不切实际”“软弱”的标签。很多中国人更看重行动而不是情感表达,后者往往被看作是软弱的表现。
我们没有办法知道曹云金和郭德纲到底谁对谁错,因为我们不知道真相。但是我们能够看到双方的情绪。郭德纲对于曹云金“欺师灭祖”的愤怒,曹云金对于郭德纲“赶尽杀绝”的愤怒,师徒二人都是怒不可遏。说到底,他们需要的是一样的——尊重。
师徒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中,无论哪种关系都需要我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且发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指责、怒骂、对抗,是不可能满足对方的需要,也不可能满足自己的需要的。
那是不是说吵架就是错误的呢?
非也。
虽然一般情况下,有效的沟通是需要双方以平和的心态、平等的姿态、冷静的去沟通,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的吵架都是毫无意义的。
首先,我们即便是学习了很多心理学知识,甚至你就是个心理咨询师,但是依然有很多琐碎的事件会造成我们情绪情感的压抑。很多时候,被我们压抑的情绪很难有机会得到释放,因此,当矛盾产生的时候,就像点燃了积蓄已久的火药,吵架也就是必然了。所以说,单从吵架的直接后果上讲,除了造成双方愤怒之外,也起到了释放情绪、调和关系的作用。
其次,我们往往认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值得拿出来讨论,所以平常生活中对对方的不满都会积累起来。可是我们总觉得这些事又真的太小,所以就不愿意说,或者也就暂时忘了。吵架的时候,被我们藏起来的“旧账”就要趁机出来“撒气”了。于是,我们能够从争吵中听到很多“真心话”。比如:“整天就会一句‘多喝开水’,我早就喝够了!”诸如此类,我们便知道:哦,原来我的很多行为,他早就不满了。那,我以后就要考虑改一改了。
03
所以说,吵架本身没什么错,问题在于:会吵的人,越吵越近,不会吵的人,越吵越远。
什么是有价值的吵架呢?
通过吵架,你能够知道对方的感受和需要,能够知道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能够发现双方关系中的问题,从而去解决问题,使得关系更加融洽。明白吵架的真正原因,尽可能去避免类似的情况再发生。
什么是无意义的吵架呢?
骂爹骂娘吵完了,便再也不想提。只负责发泄,不承担后果。
表达感受和需要是我们每个人的需求,方式方法各有不同,但是目的终究是一致的。既然吵了,就让它有点意义。否则那就只是单纯的吵架了。
矛盾就像是一锅菜,偶尔炒一炒,同样是点着一团火,会炒的人越炒越香,不会炒的人一不小心就炒糊了。这就很尴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