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心苑】为什么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发表于:06-11 浏览:776 次

蔡格尼克效应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最近听陈奕迅的《红玫瑰》,让我突然想到了《港囧》中徐来对初恋的执念,结婚二十年来徐来一直怀疑自己对妻子蔡菠的感情,在接到初恋的消息后历尽千险只为见初恋一面,其中一个方面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没有得到,因为那个“未完成的吻”在发挥作用。这在心理学上叫蔡格尼克效应,即人们对已完成的工作较为健忘,因为“完成欲”已经得到满足,而对未完成的工作则在脑海里萦绕不已。未完成的接吻,总是在徐来的脑海中清晰地浮现,让其仍沉浸在过去的温存中,于是电影里,徐来必须奋不顾身地去完成这个青春岁月里的未了心愿。 在现实生活中,最令人耿耿于怀的也往往是那些无疾而终的感情。


圆圈与抢劫面包店

你不妨试一下:一笔画个圆圈,在交接处有意留出一小段空白。回头再瞧一下这个圆吧,此刻你脑子里必定会闪现出要填补这段空白弧形的意念。因为你总有一种出于未完成感的心态,竭力寻求终结途径,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再劫面包店》中写了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故事:一天夜里,刚结婚不久的小两口突然因为饥饿醒来,即使把家里仅存的食物扫荡一空,那种饥饿感仍然无比凶猛。这不是一种正常的饿,妻子说:“我从来没有这么饿过。”这时,丈夫给妻子讲了自己十年前和朋友抢劫面包店的故事。抢劫很顺利,面包店老板没有反抗的意思。不过,作为交换,他想请两位年轻人陪他一起听一下瓦格纳的音乐。两个年轻人犹豫了一下,但还是答应了。毕竟,这样一来,就不是“抢劫”面包,而是“交换”了。于是,在陪着老板听了瓦格纳的音乐后,两个年轻人“如愿以偿”地拿着面包走了。事后两人就这件事进行了讨论,“到低是抢面包好还是换面包好?”最后两人达成共识,不应该交换,而应该真正的抢劫。讲完后,妻子和丈夫都认为这次莫名其妙而又无比凶猛的饥饿感的源头是因为那个未完成的抢劫而受到了诅咒。要化解这种饥饿感,化解这个诅咒,就必须去完成这个没有完成的愿望——真真正正地再去抢劫一次面包店。最终,新婚的两口子开着车,拿着早就准备好的面具和枪,扎扎实实去抢了一次面包店——一个麦当劳,并且在抢了30个汉堡之后又掏钱买了两杯可乐,他们声称:只抢面包。当初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感觉莫名其妙,而现在好像突然明白了这个小说的寓意:未被实现的愿望,具有多么强大的力量!

生活中的蔡格尼克

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有过这样的体验,小时候,我们所产生的但不能实现的诸多愿望,我们都会在长大后表达出来。哪怕这些愿望看上去再不合理或者没有意义,它们也仍然有着无比强大的力量,我们会像中了魔一样的去完成它。我有个朋友小时候家里不让他玩游戏,上大学之后曾着魔似的沉迷过一段时间游戏,从单机小游戏到大型网游,无不涉及,似乎就是在弥补小时候的缺失。


 蔡格尼克效应并不是越强越好。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张力”、 “完成欲”过分强烈,则对身心健康、精神状态的平衡协调起不利作用。比如,有些人一开始着手某项工作,便不问环境、条件是否可行,非要一下子干到底不可,他们总以为自己的规划、打算是尽善尽美的,不一下子予以完成、实现,就得不到心理上的满足,就感到遗憾。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希望孩子承载自己的梦想,代替自己去实现未完成的心愿,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其完成欲在作祟,把自己没有完成的事情强加于孩子身上,使孩子不能尽力去完成自己真正想要完成的事情,造成两者都很痛苦。


     美国宾州大学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心理研究发现,有过度“完成欲”的人,总是有着力求至上完美的性格,他们极易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产生恐慌心理,于是反而导致能力下降,不能真正很好地完成某一任务,而且会使情绪失常,甚至健康受损。因此,为了避免过度的“完成欲”,就必须抛弃“至善论”,因此请勿过度求全。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是完美无缺、至善至美的,许多遗憾是无法避免的。 断臂维纳斯不也正是因为小小的缺憾才成为世界上最美的艺术品吗?英国历史学家帕金森说:“凡是尽善尽美的规划,就是工作衰退的征兆”。我们还是应该珍惜眼前拥有的而不是为了所谓的完成欲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错失眼前的美好。




标签:职场心理

专家推荐

CopyRight ◎ 2016-2018 版权所有:洛阳市阳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咨询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