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微信关注
什么是从众?
从众是由于受到来自他人或者群体的真实地或者想象的压力,一个人的行为或意见发生了改变。
人为什么会从众?
一种可能是,当面对着多数人完全一致的判断时,他们开始确信自己的意见是错误的;另一种可能则是,他们做出了与众人一致的回答(尽管内心里他们仍然相信自己最初的判断时正确的),以便于被多数人所接受,或者避免因持不同的意见而招致众人的反感。
总之,从众个体怀有两个重要目的:一个目的是确保自己的意见正确;另一个目的是通过不辜负他人的期望来赢得他人的好感。
大多数人认为,他们最初的动机是希望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而别人的最初动机是希望赢得他人的好感。
假定你尽管屈从于群体压力但仍坚持认为自己最初的判断正确,你可能也会很难承认这一点,因为这样做会显得你很柔弱而且优柔寡断。
留给个人的私密空间越大,人们出现从众的可能性越小。
增强和减弱从众的因素?
一致性 决定一个人是否会遵从多数人意见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多数人的意见是否一致。哪怕只碰到一个做出正确回答的支持者,一个人遵从多数人错误判断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
表态 减弱个体对群体从众压力的途径之一,是引导他对自己最初的判断表态。例如:如果一个人在听到其他裁判的判断之前已经做了公开表态,则只有不到6%的新判断时从众的。
责任 一个人更清楚自己做事情的责任,就更不容易从众。比如:要求一个人记住重要的是要做到尽可能的准确,这样的人最后从众可能性会减小;如果要求一个人记住合作的重要性,这样的人最后从众可能性会大些。
个体与文化 那些总体上看低自尊的个体更容易屈从群体压力。如果个体感到自己很少有或者根本没有能力来承担当前的任务,他们从众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集体主义社会的国家(比如:日本、中国、挪威)更容易从众,女性比男性更可能从众。
施加压力的群体 专家会让人更容易从众;其他人对个体是重要的也容易让人从众,比如:朋友、同学;其他成员在某一方和个体是类似的,例如:十岁孩子的影响不容易让成人从众,因为成人和孩子不类似。
假如一个人有足够的安全感,他更不容易从众。比如,在现实生活中,自己被朋友们喜爱并接受,我们就更容易说出来自己的不同意见;如果我们与这些人相处时没有安全感,我们说出来自己不同观点的可能性就会小些。
现实生活中,我们想要其他人对我们敞开心扉谈论自己的想法,就要让他感受到安全。当然不是仅仅口头告诉对方,我们目前身处安全的环境中来打消顾虑。而是要通过言行举止传递给对方一种安全、舒适、可信任的感觉。
存在主义团体第76期招募
团体收获
1. 学会感受、倾听和给予;
2. 接受和提供支持与反馈;
3. 改善人际关系与沟通,提高亲密关系处理能力;
4. 建立自身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5. 学会如何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也因此获得更多的爱;
6. 逐步了解你不知道的自己,促进内在的自我成长。
开课时间及费用
面试时间:即日起安排面谈
开课时间:7月21日
费用:每人 收费480元 ,
介绍一名新会员优惠50元,老会员8折,
时间及地点
时间:每周五晚上18:30-20:30,持续12周。,
第一阶18:30-19:30读书,每次60分钟;
第二阶19:30-20:30成长时间,每次60分钟。
地点:洛阳市洛龙区龙门大道436号帝都国际城2号楼305室 阳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报名方式
电话: 0379—63911995(需提前打电话报名,以便保留名额)
微信: xlzxyg(心理咨询阳光首字母)
QQ:774916352 455548870
联 系 人:付老师
名额有限
小伙伴们抓紧机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