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阳光探索】心理学中的从众效应

发表于:07-18 浏览:690 次

什么是从众?

从众是由于受到来自他人或者群体的真实地或者想象的压力,一个人的行为或意见发生了改变。

 

人为什么会从众?

一种可能是,当面对着多数人完全一致的判断时,他们开始确信自己的意见是错误的;另一种可能则是,他们做出了与众人一致的回答(尽管内心里他们仍然相信自己最初的判断时正确的),以便于被多数人所接受,或者避免因持不同的意见而招致众人的反感。

总之,从众个体怀有两个重要目的:一个目的是确保自己的意见正确;另一个目的是通过不辜负他人的期望来赢得他人的好感。

 

大多数人认为,他们最初的动机是希望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而别人的最初动机是希望赢得他人的好感。

假定你尽管屈从于群体压力但仍坚持认为自己最初的判断正确,你可能也会很难承认这一点,因为这样做会显得你很柔弱而且优柔寡断。

 

留给个人的私密空间越大,人们出现从众的可能性越小。

 



增强和减弱从众的因素?

一致性  决定一个人是否会遵从多数人意见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多数人的意见是否一致。哪怕只碰到一个做出正确回答的支持者,一个人遵从多数人错误判断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

 

表态   减弱个体对群体从众压力的途径之一,是引导他对自己最初的判断表态。例如:如果一个人在听到其他裁判的判断之前已经做了公开表态,则只有不到6%的新判断时从众的。

 

责任  一个人更清楚自己做事情的责任,就更不容易从众。比如:要求一个人记住重要的是要做到尽可能的准确,这样的人最后从众可能性会减小;如果要求一个人记住合作的重要性,这样的人最后从众可能性会大些。

 

个体与文化  那些总体上看低自尊的个体更容易屈从群体压力。如果个体感到自己很少有或者根本没有能力来承担当前的任务,他们从众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集体主义社会的国家(比如:日本、中国、挪威)更容易从众,女性比男性更可能从众。


施加压力的群体  专家会让人更容易从众;其他人对个体是重要的也容易让人从众,比如:朋友、同学;其他成员在某一方和个体是类似的,例如:十岁孩子的影响不容易让成人从众,因为成人和孩子不类似。

 

假如一个人有足够的安全感,他更不容易从众。比如,在现实生活中,自己被朋友们喜爱并接受,我们就更容易说出来自己的不同意见;如果我们与这些人相处时没有安全感,我们说出来自己不同观点的可能性就会小些。

 

现实生活中,我们想要其他人对我们敞开心扉谈论自己的想法,就要让他感受到安全。当然不是仅仅口头告诉对方,我们目前身处安全的环境中来打消顾虑。而是要通过言行举止传递给对方一种安全、舒适、可信任的感觉。

 


存在主义团体第76期招募

团体收获

1. 学会感受、倾听和给予; 
2. 接受和提供支持与反馈; 
3. 改善人际关系与沟通,提高亲密关系处理能力; 
4. 建立自身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5. 学会如何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也因此获得更多的爱; 
6. 逐步了解你不知道的自己,促进内在的自我成长。


 

开课时间及费用

面试时间:即日起安排面谈

开课时间:7月21日

费用:每人 收费480元 ,

介绍一名新会员优惠50元,老会员8折, 

 

时间及地点

时间:每周五晚上18:30-20:30,持续12周。,

第一阶18:30-19:30读书,每次60分钟;

第二阶19:30-20:30成长时间,每次60分钟。

地点:洛阳市洛龙区龙门大道436号帝都国际城2号楼305室 阳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报名方式    

电话: 0379—63911995(需提前打电话报名,以便保留名额)

微信:  xlzxyg(心理咨询阳光首字母)

QQ:774916352  455548870

联 系 人:付老师


名额有限

小伙伴们抓紧机会哦

标签:社会心理

专家推荐

CopyRight ◎ 2016-2018 版权所有:洛阳市阳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咨询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