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微信关注
我们常常都有这样的体验:我们对爱人颜值的打分往往高于别人,他似乎就是哪里都好,就好像我们的眼睛为他们自动加上了一层滤镜。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乍听上去,有点唯心主义的意味,而生活的体验似乎却证明,这句谚语概括得倒是颇为准确。
情人眼里出西施之心理学依据:光环效应
关于情人眼里出西施,心理学家给出的解释,认为这是光环效应的结果。
所谓光环效应,也叫晕轮效应,指的是当你对某个人、某些特质有好感后,你就会很难感觉到他的其他缺点,心理上认为他其他方面也一定比较好,对他心存各种积极幻想,就像有一团光环在围绕着他,缺点全掩藏在了光环之下,通通看不到。
专业研究者通过对100对伴侣的研究证实,在伴侣双方的眼中,自己的另一半都比实际上更好看。光环效应可以让我们对喜欢的人更喜欢,同样的,也会让我们对讨厌的人更讨厌,这都是取决于感情上的好恶。
情人眼里出西施之物理学依据:眼睛自带PS
关于情人眼里出西施,物理学家则给出了更直接的证据。
物理学家研究发现,当人类看到非常喜欢的东西时,瞳孔的放大程度会高于正常情况,这时会有太多的光线投射到视网膜上,从而影响到视觉的精确性,其结果必然是造成影像含混,无法提供清晰的视觉效果,就好像是PS的效果一般。
我们的眼睛会把自己喜欢的人的脸PS到满意的程度,然后才把信息投射到大脑,而对于讨厌的人,同样会将他刻画得更丑恶。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自己觉得很漂亮的人,别人经常觉得一般般,而有时自己觉得不过是路人,在别人眼里竟成了男神女神级的人物,这就是审美的差异。
人类审美有差异也有共性:受基因导向
对于外貌,人们的认知虽然有所差异,但是皮肤白皙、浓眉大眼,纯红齿白等这些特性,在绝大多数人眼中都是美的标志,可见审美是存在共同性和差异性的。
男性择偶时,往往偏爱身材妖娆、年轻貌美的女子,女性择偶时则倾向身材高大、五官立体的男子。
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偏好,是因为这样的另一半往往更健康,有更强的生育能力,可以更大可能地保障自己的基因留存下去,这被称之为基因的自私性。
所谓基因的自私性,指的是它会诱导人们做出保障自身基因繁衍的行为。
因此可以推论,人们的审美心理机制是人类在长期自然环境生活中进化而来的,其终极目的是人类自身基因的保存和繁衍。
个人审美差异主要由自身经历决定
科学家还发现,人们的审美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过去的个人经历。大量的研究证明:个体审美的独特性主要是由于其自身经历不同,并非基因。
最起码,基因并不是审美差异的决定因素,而个人经历往往更重要。
文人说,你如今的眼睛里,藏着曾经走过的路和曾经爱过的人。
科学家说,你走过的路,决定你会爱上什么样的人。
而我只想说,谢天谢地,审美差异确实存在,要么,又矮又黑的我岂不是没有市场了呢?
亲爱的,你是情人眼中的西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