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微信关注
在阳光心理中心众多的来访者当中,特别是参加阳光团体活动的学员,经常会提问一个问题:是不是性格内向的人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阳光心理咨询专家蒋庆伟老师的答案是:不是性格内向的人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而是大家有一个错觉,好像有心理障碍的人都比较内向。
各种各样的身不由己
每个人在社交场合里,都存在各种各样的“身不由己”:
小时候,逢年过节被父母要求在亲戚朋友面前来一段才艺表演;长大了,在应酬场合被各种眼神示意敬酒,还要连带一串客套说辞……
不这么做的话,就会被认为没有礼貌、没有教养。
在中国传统的思维里,这种停留在表面的社交文化,热情积极的程度代表着“懂事”的程度和“情商”的高低。
小时候主动喊人、大方表演就是聪明懂事;长大了见机行事、痛快干杯就是情商无敌。
但事实上,不少人讨厌这样的社交行为,才艺表演令人难堪,敬酒前后坐立不安,做这些事不是出于本意,只会让他们感到不适和为难。
要求他们在社交场合配合表演,迎合来自外界的要求和期待,对他们来说其实构成了一种“社交骚扰”。
我们一般认为这样的人比较“内向”。
“社交骚扰”
蒋老师指出,责怪人们不热情,强迫他们能在社交场合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逼社恐患者活泼,就是 “社交骚扰”。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理解万岁”,却又常常被一些莫须有的要求束缚,去遵循一些无根可循的评判标准。
比如默认好的性格就是阳光、开朗、会交朋友,外向活泼的人更好相处,也容易得到更多。
内向成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劣势,沉默、孤僻只会受到排斥,活该没朋友。
内向的人或许会有这样的体验:虽说从小就听话懂事,成绩也还不错,但小时候每个学期结束拿到班主任寄语,几乎每次都会在一堆表扬后面看到一句:“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希望下学期好好提升,能开朗活泼一些。”那本写满期末评语的红本本伴随一生,就好像被贴上标签,还是一个不怎么好的标签。
爸妈逢人介绍也会说道:“哎呀我们家小孩呀什么都好,就是性格有点内向,要是活泼一点就好了。”于是假期里被父母带去各种场合社交,报主持、舞蹈等各种兴趣班,美其名曰“改造性格”。
就这样潜移默化地,内向被默认为是一种性格缺陷。这是极其不科学的说法。
性格本来就是没有好与坏之分的,不管是朋友之间的相处,恋人之间的磨合,还是日常待人接物为人处事,大多数时候只有 “合不合适”,而不能用纯粹的“对与错”来判定。
“社交宿醉”
内向不是病,那只是对外界做出的一种应对方式。
卡尔·荣格在1921年的《心理类型学》中正式提出了外向(Extrovert)和内向(introvert)的概念。这两种特质的区别在于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对于内向的人来说,他们的能量指向内部,更喜欢安静和独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交习惯和风格,不参与某项活动,不去做某件事情,是一种自我选择。
既然独处让人感觉更舒适,那就没必要强迫自己去刻意迎合外界而放弃独处。
如果经历了太大强度的社交,反而会像喝醉一样出现“宿醉”般的体验,这个概念叫做“社交宿醉”(social hangover)。
而来自于父母、老师、朋友的善意期待,更是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
因为他们的初衷是“为了我好”,所以我不应该辜负他们的期待,更没有理由去反驳和反对?这样的“绑架”,让人感到不舒服。
逼着内向的人强行社交,就好像对患有哮喘的病人说:“周围全是空气,你就不能多吸两口吗?”
活得更像自己
我们常常误以为“擅长社交”和“情商高”成正相关,社交场合游刃有余的人就是高情商的人,更值得交朋友。
这样的说法本身就是不成立的,反而我们需要正视的是“社交骚扰”。
去评价内向的人甚至要求他们变得开朗,才是不尊重、不理解他人的表现。
真正的情商高不是体现在如何玩转社交如鱼得水,而是懂得尊重和接受这个世界多样性的存在,逼内向的人活泼,才是情商低的体现。
作为内向的人,在社交过程中发现自己相对于外向型人格的社交“短板”,也大可不必感到焦虑和难过。
内向的人往往不会夸夸其谈,也不会咄咄逼人,不喜欢、不擅长应付社交中的表面寒暄。
他们往往会觉得,和陌生人谈论关于自己的事情很不适,但却愿意聆听、捕捉细节,擅长在一个共同的话题领域中短时间内了解别人。
所以即使朋友不多,却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对象,和人建立起稳定而深刻的关系,避免了一些无效社交。
阳光心理咨询专家强调,内向不是缺点,不必接受来自外界的评判。
阳光心理希望每个人都能活得更像自己,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