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百科】据说90%的父母都犯了这个错误!

发表于:12-07 浏览:858 次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安娜卡列尼娜》的第一句话。也是托尔斯泰花了一年的时间思索出来的一句至理名言。

●中国人的俗语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家庭关系的处理似乎从古至今都是让人头疼不已的大难题。那么,到底这问题出在哪里呢?其实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父母太把孩子当回事了。

●是的,你没有看错,核心问题就在于此——我们把孩子当做了家庭的核心,全家都要围着孩子转,因为毕竟——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啊。



当我们把孩子当成家庭核心的时候,发生了什么……


    1、以爱之名的伤害

    过多的关注和照顾其实也是对孩子的伤害。分离个体化的过程在所难免,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成熟,孩子会越来越看重自己的隐私、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独立空间,因此也就会出现我们所认为的“叛逆期”。我们把这个现象称之为“翅膀硬了就想飞了”。于是,父母开始打骂、说教,软硬兼施,逼孩子就范。

孩子说“你们不能随便进我房间,看我日记”,父母说“我是你爸(妈)!”。

孩子说“我想学文科”,父母说“文科不好,找不到工作,学理科吧”。

孩子说“我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父母说“你还小,爸妈都是过来人,要听话”。

当父母把孩子当成家庭的核心,把所有的“爱”都放到孩子身上,对孩子来说,就变成了无形的压力和束缚,这就叫“好心办坏事”。一句“爸妈都是为你好”,让多少孩子如鲠在喉……

2、亲子关系的紧张

一方面,对孩子的过多关注,让孩子感到压力和束缚,透不过气来。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得不到接纳,也得不到尊重和理解。就会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另一方面,孩子的反抗和挣扎,让父母感到生气和焦虑。同时,对孩子的过多关注,又会把这种焦虑放大,认为孩子:翅膀硬了,不听话了;不懂得感恩;不尊重父母;没有礼貌不懂事;脾气不好;钻牛角尖;叛逆等等。

当这些标签和评判被贴在孩子身上,父母就会时刻留意孩子的各种“毛病”,进入“自我验证”的怪圈中。

于是,随着亲子双方对于彼此的不信任、不理解逐渐加深,问题也就越来越严重。

3、婚姻关系的恶化

由于把孩子当成了家庭的核心,夫妻双方都围着孩子转。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婚姻关系,甚至因为“没钱养家糊口”“教育孩子理念不合”“认为自己在照顾孩子上付出的比对方多”等各种原因而造成矛盾。这些问题又再次因为“要养家糊口”而被忽视。

于是,那些“要解决温饱问题”“现实太残酷”而没有去面对和处理的“太矫情、无理取闹”的情感问题也就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积少成多,最终爆发于一瞬间。

那么,在家庭中,究竟最核心的要素是什么呢?

——夫妻关系。

夫妻关系高于亲子关系。

孩子的确是家庭的新成员,是未来、是希望,但是,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并不仅仅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还包括父母之间的夫妻关系。


最基本的教育是示范,最基本的学习是模仿。

我不敢说这是“最好”的,我只能说这是“最基本”的。模仿是指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尤其在儿童方面,儿童的动作、语言、技能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

如果父母双方相亲相爱、相互尊重、积极沟通、相互理解信任,孩子在这样一个充满温暖、积极沟通的环境下成长,自然而然也就会善于并且乐于表达自己。信任、希望、自信、乐观这些品质也就会逐渐建立起来。

如果父母双方整天哭天喊地、大吵大闹,要么忍让,要么打骂,要么逃避,那么孩子所学会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也就只能如此了。甚至,等孩子长大,面对自己的婚姻关系时,也很可能会沿用父母的方式。

这便是精神分析所强调的“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父母会把所有的精力放到孩子身上呢?

“废话,那是我们的孩子,妈妈身上掉下来的肉啊!”——也许你会这样说。只是,这真的是全部的真相吗?

由于思想观念和社会文化的原因,很多人在婚后会很快生育,甚至“婚前生育”“闪孕”“闪育”。夫妻之间没有经过很好的磨合。生完孩子后,家庭的所有精力又都投入到孩子身上。直到孩子上学,夫妻之间的矛盾才开始慢慢浮出水面。

与此同时,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开始成为家里的重大问题。父母都把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强势的一方试图把在工作和婚姻中的压力发泄到孩子身上,弱势的一方则试图把孩子发展成为自己的“同盟”,以排斥强势的一方。同时,也把自己的委屈和压抑强加到孩子身上。夫妻双方又都会把婚姻关系中的失控感通过“控制”孩子来进行弥补。

 

所以,如果父母能够看清楚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看清楚家庭关系中的矛盾,能够积极的面对和处理夫妻关系,而不是死死地抓着孩子不放。那么,我相信,一定会使得令人头疼的家庭关系变得更加清晰起来。

认识自己,改变自己——这就是全部。

标签:青少年

专家推荐

CopyRight ◎ 2016-2018 版权所有:洛阳市阳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咨询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