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天天念,天天疼

发表于:06-03 浏览:433 次

5月的一天,在濑户内海小岛上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平山周吉和老伴富子,

结伴来到东京看望久未谋面的孩子们。

故事没有太多高潮迭起的剧情,没有让人炫目的特技效果。

开场是普通的日本街道,一个普通的东京人家。

家里的孩子抱怨房间物品被挪动了。

通过主妇之口,我们知道,孩子的爷爷奶奶要从乡下来东京看望他们。

一名女子这时从门外进入,抱怨弟弟怎么还没有把老人从火车站接回家。

寥寥几分钟,就把儿女的人物形象描绘出来了。

大儿子是医生,工作很忙。

大女儿是一名开着理发店的小生意人,生活的重担让他时常抱怨,对生活的琐事斤斤计较。

小儿子是为剧组打工、没有正式工作,对生活时常马虎大意的青年。

老人在火车站左等右等也没有等到来接站的小儿子,便决定自己去大儿子家。

两个老人在出租车上不停的拿着手中的地图为司机指路,司机却不耐烦的说车上有电子导航。

 

到了大儿子家,与儿女寒暄,本该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却让我感到有些奇怪。

因为老人和儿女们都太客气了,客气的接过行李,客气的寒暄,客气的吃饭,

让人心中有种非常不舒服的感觉。

父母的拘谨与大儿子大女儿接待客人般程式化的相处方式让人感到难受。

反倒是吊儿郎当生活随性,因为没有接到父母晚回向父母抱怨的小儿子,

让我们看到了他与父母间还存在着家人的感觉。

本计划着第二天带着父母和儿子到东京游玩的大儿子却因为工作不得不去照顾患者。

小孩失望的哭闹,一旁却是微笑着安抚的奶奶和穿着正装平静坐在沙发上看着窗外的爷爷。

孩子失望可以通过哭闹来发泄,而老人暗涵的失望却无法表达。

谁带老人游玩?大儿子和大女儿之间的相互推诿最终把任务交给了小儿子。

一向不受父亲宠爱、因为至今一事无成怕被父亲唠叨的小儿子虽然有些不情愿,

但还是陪着父母游玩了一天。

因为大儿子的工作繁忙和大女儿的不情愿,老人在东京期间住在哪里成了问题。

最终大女儿和大哥商量决定在父母离开东京前把他们送到豪华酒店住宿。

不想为儿女添麻烦的父母也笑着接受了这个决定。

可他们哪知道,父母来看的并不是东京,并不是冰冷的大酒店,而是自己的儿女啊。

他们笑容背后的失望,又有谁能看到呢。


地处横滨繁华区域的酒店,宽广的房间内,老夫妻俩无事可做,

只好凭栏远眺望着外面绚烂有孤寂的夜景。

两人一夜无眠,最终还是在第二天离开了酒店。

为了不给大儿子大女儿添麻烦,所以父亲决定到老友那里拜访,顺便看看晚上能否借宿。

而母亲因为放心不下小儿子,所以准备去小儿子那里帮他收拾房间整理家务。

许久没吃到母亲拿手好菜的小儿子为此兴奋不已。

当夜,母亲还见到儿子准备结婚的女友,

得知两人是在作为志愿者前往福岛救灾期间相遇相识的,她和善温柔的举止也令母亲十分满意。

虽然相处时间短暂,但在母亲的心中早已将她当作儿媳看待了。

夜里母亲和儿子聊到很晚才入睡。

看到小儿子心地善良能自己照顾自己,小儿媳也孝顺懂事。

母亲心中的石头也好像终于落了地。

这也是电影里第一次感到家人的温暖与幸福温馨。

另一边,被老乡拒绝留宿又怕给儿女添麻烦的父亲在酒馆里酩酊大醉,惹出了很大的麻烦。

一番忙乱过后,他总算在大儿子的家中安定下来。

这时,笑容满面的母亲也返回家中。

就在两人准备收拾东西离开东京时,母亲倒地不起离开了人世。

回到老家时,大女儿与大儿子都以各种理由推脱离开了,反倒是小儿子小儿媳留下来陪伴父亲。

这几天中,未过门的小儿媳无微不至的照顾父亲让我觉得无比讽刺,

亲生的儿女竟然还没有一个外人对老人的感情深。

最后,孤独的老人在老房中孤独落寞的背影让人心酸。

全程没有过于渲染悲伤的音乐与镜头,有的只是平实的语言和真正情感的流露。

因为一切拍的太真实了。

就是因为真实,所以更让人感到难受。

最让人难过的一个镜头是,母亲死后,小儿子想找在天台透气的父亲商量母亲后事的。 


父亲望着夕阳,说:昌次,你妈妈走了啊。


小儿子很平静的点头,嗯。下一秒马上痛苦的哭了出来。

 


之后是两个人离开背影的全景。

看这一段我看时再也忍不住了。

人间的情感并不是通过冷冰冰的豪华酒店等物质来维系的,

而是通过日常的语言,日常的点滴关心与爱来维系的。

这种羁绊是从亲人间的关爱,维护,甚至争吵来体现的。

现代社会中人与陌生人甚至与亲人间的过于客气,往往是另一种令人心寒的冷漠。

在讨论母亲去时后父亲应该怎样安排的时候,影片有这么一段对话:


大哥:虽然还没和文子商量,爸以后要生活的地方,定在我家也可以。
大嫂:我觉得这样比较好,也就是说你想扩建房子吧?
大哥:是啊!爸爸你觉得呢?和我们一起生活的话。
老人:我谁家也不去,就这么定了。

父母在孩子的心里不过是观光客,孩子在父母的心里却是永远的牵挂。

 

日子依然继续,生活中的好与坏一如往常交错来到,一切彷佛不曾改变。

而我,却在夜深人静之际,

不时想起远从濑户到东京探视子女的平山老夫妇在偌大东京的寂寞身影:

他们有时轻描淡写的交谈,有时只是沉默相依,

他们像多数老一辈懂礼数的人不愿麻烦子女,却难掩在陌生城市的不知所措。

那些不言而喻的无奈看得我颇感心酸。

但在深切感受时间的残酷之余,我仍为这对感情甚笃的老夫妇庆幸:

在意外来临前,至少他们还拥有彼此。

 

从小到大,只要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子女的“家”,

但为什么长大以后,子女所在的城市却给了父母无家可归之感?

这就好比许多老人虽有多位子女照顾,却被迫两三个月就得迁移到另一位子女家,老人无可奈何,子女也各有难处。

但谁都知道,无法安定的感觉不是回家,而是不断流浪与持续飘泊。

就像罗大佑的《鹿港小镇》中唱到: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电影以老夫妇的视角为主,让子女能清楚看到以往因自我中心所看不到的父母心情。

同时又不忘提醒父母,要换个角度看待既定印象中的子女。

电影中的父母与多数人的父母极为相似:严肃传统、不易亲近的父亲,笑容可鞠、体贴细腻的母亲。

最让老夫妇放心不下的小儿子昌次,每一遇父亲质问工作状态,总是迫不及待想逃,

这时就需要乐观的母亲在一旁打圆场。

父亲认为儿子偷懒不肯吃苦,才不找收入稳定的工作;

但儿子在大城市努力生存,自有他的理想与难言之苦。

以为表面看到的就是全部,因此,父子俩总是说不到几句气氛就闹僵。

父亲想表达的明明是关心,儿子感受到的却只有责备与压迫;

儿子明明是纯真良善之人,父亲却因过于担忧儿子的未来,而忽略了其最宝贵的本性。

 

这样的情节,看来一点都不陌生,彷佛镜面一下就照出了许多亲子关系的无奈与叹息。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大部分父母长久以来对子女的深切期待,

因此,当长大成人的子女不能如其所愿时,父母内心深处那份无处排遣的失落,

不知不觉就会变成对子女的严厉苛责。

但,苛责与数落并不会让子女成龙成凤,只会将子女推得更远。

也许,父母要开始学习接受子女未必如自己的想象,并试着转化失望的心情,

才有机会看见子女在自己想象之外的美好之处;

也许,子女也要试着体会父母叨念背后的用心良苦。

那些因过于执着而看不到的盲点,除了父母,也不会有人愿再对你提醒。

父母与子女,都需要不同角度的看待与对待,才有更亲近的可能。

父母为我们做的,永远比我们所看到的更多。

所以,我也告诉自己:从现在开始,试着体会父母的心,

即使生活仍难免磨擦,不愉快也不会完全消失,

但在遗憾来临之前,我们其实可以为父母做得更多。

 

人的一辈子孤独地来,也将孤独地去,唯一不同的是,后来的孤独有爱的回忆相伴。

当爱与孤独同在,一个人,将不再是一个人。

面对无常,这也许仍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自我安慰,

但一如电影中老夫妻平淡的对话,相视而笑的瞬间,相依离去的背影,

甚至是大吵大闹后仍不愿放手的深深拥抱,那么平常却那么深刻的烙印在心底,

让我知道有爱的孤独其实不孤单。

现在,似乎更喜欢这样像是看似平静无波的生活,湖面下却不断涌动着新鲜的念头。

没有一成不变的生活,只有一成不变的自己。

于是,不再害怕老去,只愿在慢慢老去的时光中,依然能紧握住爱,将所有的爱恋集结成一辈子的陪伴。

标签:职场心理

专家推荐

CopyRight ◎ 2016-2018 版权所有:洛阳市阳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咨询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