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十岁孩子的愤怒

发表于:11-10 浏览:325 次

上个月,一对夫妇专程到阳光心理咨询中心,除了向阳光心理的咨询团队表示感谢,还为老师们带来鲜花,以及西瓜等防暑水果。

阳光心理的老师们非常开心,也向来访者表示感谢。

他们就是毛岩(化名)的家长。

毛岩是洛阳市西工区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幼儿园大班前基本上性格温顺,甚至比较胆小,对父母的话很听。

这与父母的性格特点很相似,他们的做人风格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经常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孩子:要与小朋友团结,不可以打小朋友。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开。

甚至有时并不是孩子的错,只要有老师说今天毛岩与某个小朋友"抢"玩具,父母就会再次教导:下次别与小朋友抢,给他算了,你再去玩别的。

那时候,毛岩基本上是个听话的孩子。

上了大班后,一次一个小朋友拿绳子去勒毛岩的脖子,想牵着他走。

毛岩想起妈妈说过:脖子是不可以被随便勒的,很危险!于是,他反抗了,而且劲很大,一下子抢过了绳子。那个小朋友吓得跑掉了。

据父母称,自那以后,他开始象变了个人,开始不断"惹是生非",直至上了小学后,逐渐变成了老师眼里的"问题儿童"。

1】

毛岩在父母的引导下,来到了阳光心理咨询中心。

阳光心理接待人员对一家人关怀备至,父母将孩子的情况一一向心理咨询师进行了交流。

毛岩今年10岁,小学四年级生,独子。父母均为公司职员,大专文化,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

父母反映孩子的主要问题是:攻击性行为表现明显,伴有交往不良,学习成绩中下。

据父母讲,孩子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同学关系紧张,很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

与老师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会在课堂上与老师争执。

回到家中,与父母话很少,并且爱发脾气,不允许他人摸他的头,即使是亲戚们宠爱的表现,也会生气。

因为经常怄气,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更不要听课。

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

因此,学习成绩逐日下降。

2】

  阳光心理首席咨询专家蒋庆伟老师,根据交流和测试情况,做出分析与诊断。

从相关测试结果看:

1、该学生的确实存在攻击性和交往不良倾向。

2、该学生的个性偏外向,有"乐群外向"的特点,与父母所述的"不合群"相矛盾,需具体分析原因。

3、该学生的智力与注意力正常,具有正常的学习能力,成绩下降,应着重考虑非智力因素。

综合分析与诊断结果是:

毛岩同学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亲子关系);3、学习适应性。

3】

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

 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

绳子勒坏了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

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个体"免受伤害"这一需要时,就已经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

而后又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比如:小朋友更厉害的攻击,老师的不满等,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

"胜利"的体验比起以往"躲避"等消极反应所带来的结果要开心得多。

因此,小毛岩因大班的一次偶然尝试,将在观念中形成这样的推理: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不一定要躲开,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

而且,在"自我保护"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信息过度敏感,以致作出"假想防御",比如:对别人无意的碰撞,以为是故意的挑衅,因而作出"反抗"。

而在他人眼里,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如:攻击性人格,表现特点即:敏感、多疑、冲动、具破坏性。

当然,就毛岩的现状及年龄阶段,还根本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

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而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2、人际交往问题

毛岩同学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

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也报了老师处事不公的怨气,甚至引起了同学的"注意",但这些行为却也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

我们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变化的过程,交往的基础是"相互吸引",即喜欢与接纳。

而面对"攻击性"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即使毛岩的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当然,毛岩对班主任老师的不满,有老师主观臆断的责任,需要进一步与老师沟通、澄清。

而采取消极的敌对方式,只能更深地强化老师对他的"偏见",更充分地证明了他的"不好",反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至于与父母的关系,应该说毛岩之所以对父母话少,其一是因为他目前的状况并不理想,学习、人际都存在问题,肯定父母批评、指责,谁喜欢总听"坏话"呢?

其二,仍然要追述其成长经历,大班前父母的处世教育与大班后"自我拼搏"的结果几乎相悖。

只有孩子认同父母,觉得父母是对的,才会听话;而也只有父母理解了孩子,才能真正提出可行的建议。

而他们之间却缺乏这种"沟通",孩子认为父母只会批评自己,并不能给自己"保护",父母则认为孩子不懂事,总出状况。

3、学习适应性

虽然学习退步了,但其有学习基础,只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

除了以上的行为与人际协调外,主要是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干预。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将情绪与学知识分开,以及给予相应的注意力训练,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

一般年龄越小,课堂学习越依赖于对老师的好恶,喜欢这个老师,可能会很专心地听课,尽可能去表现良好,让老师喜欢他。

反之,则可能不屑一顾,甚至"恶作剧"。因此,必须在认知上明确来学校的目的,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攻击性行为、人际问题、学习问题等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紧密关系,都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等背景。

4】

在后续的咨询过程中,蒋老师通过心理测验、仿同法、理情疗法、代币法、认知行为法等,加深咨询关系,深入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引导对人对事的合理评价,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经过一个周期的系统咨询,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毛岩同学不仅改善了攻击性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也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

基于良好的咨询效果,毛岩的父母感觉很欣慰,所以才冒着酷暑,专程到阳光心理咨询中心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阳光心理首席咨询专家蒋庆伟老师对家长说,为孩子和家长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是阳光心理的责任,只要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每个家庭能够幸福快乐,我们比吃什么都感到满足、开心。

标签:儿童心理

专家推荐

CopyRight ◎ 2016-2018 版权所有:洛阳市阳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咨询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