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微信关注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一点都不知道帮忙。
我在外面累死累活,回到家里,饭没煮,地没扫。
累死我吧,你们就有好日子过了。
我这腰天天疼,你们还这么累我,怎么就那么不懂事。
一点都不知道体谅我的辛苦。
我天天又要做饭,又要给你们洗衣服,
又要接送你们上学,我这辈子就是劳碌命了。
当我们听到这些话时,是不是有点熟悉呢?
是的,这些都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来自妈妈的抱怨。
当我们听到这些抱怨时,又是什么反应呢?
一般人都是以下几种反应:
反驳:我也干了呀,
今天的地都是我扫的,我还把垃圾扔出去了,
你凭啥说我什么都没干。
这是因为觉得,证明自己也干了,
就可以说明妈妈的话说错了,
她就不会再说什么了。
中立:你这是自愿的呀,
我又没让你干,你放那不动不就好啦。
这是想让妈妈觉得这都是自找的,
累也是应该的,这样她就不会抱怨了。
分担:听到这些话,
有些人会带着心烦、内疚,
主动地默默去帮妈妈干活。
这是他们以为,满足了妈妈的要求,
妈妈没那么累,就不会抱怨了。
然而,结果却是——妈妈仍然会接着抱怨你。
你反驳说自己都干了什么,她们就会其他理由接着抱怨你;
你说她是自愿的,她就会更生气的抱怨你;
你分担她的辛苦,她会找理由不让你干。
于是,妈妈仍然经常喋喋不休的抱怨,
你慢慢的变得厌烦,
你不想回家,尽量与她少见面。
可是,我们却很少会想她们为什么抱怨,到底在抱怨什么。
曾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对夫妻,由于工作的关系,
丈夫常年在外地,妻子在家带孩子,
开始的时候他们会经常通电话,
妻子会给丈夫抱怨自己在家带孩子很辛苦,
每天忙前忙后的,天天睡的很少,
你又在外面,都没人给我分担。
时间久了之后丈夫觉得很烦,
觉得每次打电话就是对着我抱怨一通,
我在外面工作也很辛苦呀,
慢慢地他也开始抱怨妻子什么琐事都要给他说,
自己那么忙每次还要说那么多。
于是这对夫妻就开始相互抱怨对方,
通话变得越来越少,
两个人的感情也变得越来越淡。
当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番,
我们就会发现在抱怨的后面都有着一个真相,
当你发现这个真相,
化解这些抱怨并不难,
只需要一句话。
这句话就是——你辛苦啦,谢谢你做的一切。
当然这句话也可以变变,
谢谢你,你真好。
你受累啦,你真厉害。
其实她们抱怨这些,都是希望被人看到,被人认可。
她们的意思就是:我做了这么多,你看见了吗?
那她们为什么会情不自禁的抱怨?
因为她们真的很累。
就拿一位妈妈来说,妈妈的日常都是什么样的呢?
每天早起给孩子做饭,送她们上学,
白天要工作,晚上下班先接孩子,
然后做饭洗衣拖地,哄孩子睡觉,
孩子睡后可能还要加班。
每天晚上睡觉前,
总会觉得筋疲力尽,
好像身体都被掏空了,
心里的能量也像电池没电了一样,
没有一点劲,第二天早上又得打起精神起来开始忙碌的一天。
她们很累,也很无助,
她们想求助,想自己的付出能够被认可。
可是她们意识不到,
亦或者压抑起来了,
就像你在付出的时候,
会好意思直接说“快来表扬我一下”吗?
于是,当她们无法表达这些的时候,
就只能将这些转化为抱怨,
借着攻击对方,
希望对方能体会到自己的处境,
做一些改变。
但是,当我们接受到这些带有攻击性的抱怨时,
往往很难体会到“攻击是在求助”,
而且我们在接到攻击的时候,
往往会启动我们本能的保护机制,
进行自我保防御、反击,
根本没法静下心来反思这到底都是因为什么。
所以,当我们听到抱怨的时候,
首先要静下心来想一下,
对方为什么会抱怨,
她是不是有什么需求。
就像妈妈在抱怨自己的付出时,其实有两部分同时存在着:
第一部分:
她为家庭服务,为家付出,这是在表达爱,这是她作为妻子、母亲角色的部分。
第二部分:
她在向你索取认可、看见以及关注,这是她需要被满足的部分。
当她抱怨的时候,其实只是因为她第二部分没有被满足,当她第二部分被满足,她第一部分就会更有力量。
你只需要一句话,她就能停止抱怨,
还可以得到她更多的爱,多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