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微信关注
李某,25岁,体重192斤。
18岁时的她身高160,体重只有100斤。
那个时候,瘦对她来说只是一个数字而已,但是她还是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她自己能接受的范围是80斤到90斤,超过100斤绝对不接受。
“没有人觉得自己瘦,都觉得自己胖。”
为了瘦她开始吃减肥药,药的说明书上写一天吃两次,李某一天要吃4次或5次,她同时吃两三种减肥药。
不仅如此,她还去拔罐、埋线、针灸、火疗、健身……
有的是细针扎在肚子上,
有的是在脂肪堆积处铺上一层毛巾,大火在上面燃烧,
有的是把特制的线埋进两条腿,让其融化在身体里。
可惜这些都没有让她瘦下来,反而因为乱服药,她的体重持续上升,于是她停药了三个月,但这并没有延缓她体重的增长。
从18岁减到25岁,
李某体重翻了一番。
体重称上的指针指向204,
李某最终对各式各样的减肥方法失望了。
在她减肥期间,她也曾瘦过,她曾吃一款如今已停产的减肥药,一个月内体重迅速减了29斤,体重到了90斤左右。
街上卖的衣服“什么都能穿”的感觉让她开心,别人也说她瘦了,她更加自信。
李某很享受曾经那种“瘦”的快乐。
“你吃减肥药的时候别人都会笑你,只有你瘦了人家才问你为什么瘦了。”
李某最终决定切掉80%的胃。
在术前检查中,医生发现李某有脂肪肝、多囊卵巢和月经不规律等,如果不治疗,可能很难做妈妈。
李某也感觉到身体越来越差,有一次感冒引发支气管炎,还有一次她在爬山中途咳出了血。
手术前李某把自己爱吃的炸鸡、烤鱼等全部吃了一遍,她担心之后不能再吃了。
她甚至向医生提议切掉全部的胃。
“为了瘦的更快些。”
医生拒绝了,切胃后几天,她在医院的秤上称了下,瘦了9斤。
“觉得瘦得不够快。”
她又开始买各种减肥药,由于买药和做手术的巨额费用李某承担不起,她开始借贷,由于她无力偿还,追债的人找到了她的家人。
她的家人才发现李某竟然因为减肥做了那么多疯狂的事情,
思量再三后决定带李某前来咨询。
为什么那么多的女生都总是会觉得自己胖呢?
其实在心理上是可以找到共同因素的。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
“肥胖谈论”指人们在缺乏有效信息的情况下,利用他人作为比较对象来进行自我评价。这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交换的过程,其本意并不是表达对自己身材的不满,而是通过这样一种讨论达到社会确认的目的,也即明确别人对自己身材的看法。
很多女性将谈论肥胖这件事,看作一种强制性的规范范式,她们认为这种自我贬损的范式是被社会团体所认可的。
比如,当女孩抱怨自己太胖时,往往都会得到别人的安慰回应。
长此以往,她就会在心里肯定了这种谈论肥胖的做法,认为起码这样谈论不会招来他人的厌恶。
如果理想与现实有很大差距,
女性内心就会非常失落,
而谈论肥胖的行为,
可以让女性把“觉得自己身材不够好”的压力释放出来。
同时,也能降低自己对身材现状的无力和痛苦。
另外希望自己身材苗条,并没有什么价值方面的对与错,关键在于自己所掌握的度。
在日常生活中,适度地调侃下自己,或是小小羡慕一下别人,都无可厚非。这样的举动像生活中的调味剂,让你注意自己的饮食,保证健康的生活习惯。
但如果你频繁地谈论这些,很容易引发个体对身体的不满、饮食失调以及各种消极情绪。这种不满会推动个体去依靠节食减肥、过度运动、反复贬损自己等消极方式,来恢复自己内心的平衡,甚至投入了全身心去考虑这些事。
像案例中的李某那样,就得不偿失了。
如果你身边有人总是频繁地跟你抱怨体形(特别当是她比你还瘦的时候),那你可以考虑适当远离一些了。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食物是造成肥胖的“帮凶”,是肥胖的根源。事实上,肥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贪吃也是受到了环境的暗示。
经过多次咨询,
李某已经不再对体重有执念,
她感觉现在挺好的,
打算开个眼角,
然后出去旅游,
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想对18岁时的自己说:
“没必要减肥,因为你已经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