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微信关注
1
最近看了一个视频,
是几名青少年犯罪者回忆自己的童年。
他们回忆起了自己在童年时被家长粗暴对待的经历。
这些曾经被暴力对待的经历,
在他们成长到一定阶段后,
化成了一把锋利的尖刀刺向了别人。
其中有一位是拿水果刀捅了别人,
理由是:他的言行让我感到了受辱。
我们曾经被对待的方式,
转化成了我们现在对待别人的方式。
心理学上,我们称这种现象为施虐和受虐的配对。
意思是,曾经受到过虐待的人,也有施虐的愿望。
2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调查:
有过虐待经历的人,他们会不会虐待自己的孩子?
调查显示:
有过虐待经历的人,
其中1/3的人会虐待自己的孩子,
1/3的人停止虐待,
还有1/3的人一定会继续被虐待。
虐待带给人的心理体验一般有4种,即绝望,孤独,无助,恐惧。
其中,
无助感和孤独感跟死亡的体验很像,
是我们最不愿意体验的两种感觉。
而虐待恰恰可以让我们体验到这两种感觉。
先来说,为什么那些受虐的人会继续被虐待?
有一个来访者,他曾跟我说,
在兄弟姐妹中,他是最听话的一个。
从小,他爸爸经常用暴力的方式对待孩子们。
有次,他做错了事情,
他爸爸问他打几下?他说打100下。
别人说,“你傻啊,干嘛说打100下。”
实际上,只有在他爸爸打他的时候,
他才觉得,跟爸爸的关系是较为亲近的。
妈妈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
他唯一的亲人就是爸爸。
贯穿到孩子的整个成长,
父母皆是孩子的重要客体。
对孩子来说,
重要客体有比没有好,
这意味着,哪怕是坏父母,
有暴力倾向的父母,也比被父母抛弃好。
被虐待的人,有受虐的愿望。
这种愿望背后隐含的内容是,
企图得到我所恨的客体爱的回应。
这些孩子是在讨打!!!
讨打的方式是,不断地制造麻烦,
明明知道制造麻烦后,
父母会如何对待他,他依旧如此。
其实,他内心很希望,自己犯了一次大错,然后父母不再那样对待他。
3
为什么受虐者会转而虐待他人?
受虐的人到后来会成为虐待者,
可能是因为受虐者对攻击者的认同。
所以说,施虐者和受虐者在同一个人身上存在。
心理学家弗洛姆在书籍《逃避自由》有一句话,
给这种行为做了一个很好的解释:
“有的时候我们之所以攻击别人,是因为我们想保护自己,保护朋友。”
换言之,
我们之所以要对别人暴力攻击,
可能因为我们曾经被暴力对待过。
被暴力对待的时候,
我们是一个受害者,
特别无力,无助,孤独,
希望通过虐待别人的方式将这种感觉传递出去,
因为那种感觉实在是太糟糕了。
受虐的感觉真的太糟糕了,
你会感到如同待在黑洞里的孤独。
很多人在外面受了一些压力,
回到家里,虐待亲人。
这是因为他们在外面感到的是一种受虐的体验,
所以,他要把自己受虐的体验传递给别人。
亲人是安全的,是不会离开的。
受虐者希望通过虐待的方式,
把受虐后的无助感,
孤独感传递给别人,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
正如,我只有让你尝过苦瓜的味道,
你才能真正体验我此刻的感受,这是其一。
第二点原因是,
面对重要的客体,
我们有一个最基本认同的方式——忠诚。
孩子就像在对爸爸说,
你看,你打我了,
我正在用你爱我的方式来爱我的孩子。
因为我很爱你。
虐待便这样传递了下去。
4
这种虐待的方式在中国家庭里并不罕见,
但为什么有些人变成了恶贯满盈的罪犯,
但有些人却没有走上犯罪的道路呢。
严格意义上来说,
我小时候也遭受过来自父亲的一些虐待,
小时候我犯错后,我父亲经常让我跪在地上,
不让我吃饭,一跪就是几小时,
直到他满意为止。
并且,犯错严重的话他还会殴打我。
那时候的想法就是:
长大后,等我有力量了,我要报复他。
青春期的时候,有一次犯错,
父亲又想用原先的那种暴力方式对待我。
我觉得我已经有力量了,
希望能以暴制暴,
我们两个人互相瞪着对方,
当时空气里都充满了硝烟味。
然而,那一次父亲并没有揍我,
我感觉到了一种对抗,
突然发现自己真的有力量了,
也不再担心以后那种暴行发生在我身上。
从那之后我开始慢慢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一些事情,无论我做的是否符合他的意愿。
我不认同他的暴力方式,
也不想再用它去对待别人,
可能这个时候才是受虐的阻断吧!
5
遭受过虐待的人,只有内心强大,
能够让受虐的阴影随风而去,
心中才会充满爱,才不会把暴力传递下去。
比如:
爸爸经常打妈妈,我看着很心痛,以后我有了老婆,一定好好爱她!
爸爸从小就不让我选择自己的课程,以后我有儿子了,他对什么有兴趣就让他学什么!
上学的时候老师总骂我是笨瓜,我知道那种滋味有多难受,我不会再去骂别人了,我以后无论多么优秀,都会尊重别人……
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打破施虐和受虐的循环。
如果你曾经遭受虐待,
请告诉自己,自己已经不再是受害者,那是过去。
现实生活中,
当你的情绪被激发时,停顿三秒。
思考一下,找到情绪激发点。
安抚自己,放松自己的身体,找到需要表达的点。
这既是一种自我负责的态度,也是对别人更负责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