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爱讲道理的人,情商到底有多差!

发表于:03-28 浏览:285 次


要说最让人讨厌的低情商的沟通方式,讲道理一定位居前列。

 

前两天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些问题,

于是约了个朋友准备给他吐槽一下。

 

结果刚坐下来点了杯奶茶,

我开始吐槽不到2分钟,

朋友就打断了我,

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大段话,大概的意思是:

 

在职场上你应该更加专业一点,不要那么情绪化;

越是面对这样的人,你就越不能生气,他就得逞了;

你要硬气一点,不要让他觉得你那么好欺负......

 

听完这段话后,我吸了一大口冰奶茶,什么都不想再说了。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里,

道理讲得越多,越会让听的人堵得慌,不想再沟通下去。

 

而讲道理的人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他们是真的想为对方好,但最后也真的总会被冷落。

 

这种低情商的沟通方式,

让别人厌烦,也让他们自己受委屈。

核心的原因在于:在沟通中,他们只讲道理,不谈感受。

 

一般高情商的人,

总能对人的情绪和感受有着敏锐的感知,

并在这种感知的基础上有一系列应付办法,

因此在人际关系处理上比较有分寸,让人觉得恰当舒服。

 

但低情商的人对人的情绪感受力准确性较差,

或者没有感受力,导致说话做事对人的情绪感受照顾不周,

只能套用一些僵硬的道理或沟通方式,显得情商很低。

 


想到大话西游中唐三藏念经般的说教:

 

喂喂喂!大家不要生气,生气会犯嗔戒的。

悟空你也太调皮了,我跟你说过叫你不要乱扔东西……

 

月光宝盒是宝物,你把它扔掉会污染环境,要是砸到小朋友怎么办,就算砸不到小朋友,砸到花花草草也是不对的......

 

句句都非常有道理,但若在生活中出现这样的人,

我们一定会和孙悟空一样觉得特别烦,恨不得把他乱棍大打一通。

 

道理,其实这是外界要求的内化。

 

在我们的成长中,

如果早年的养育者对我们只讲道理,只提要求,

不关注我们的情绪感受,

我们就很容易发展成一个“过度应该”的人。

 

这些“过度应该”表现在:

 

人应该应该怎么做?

你应该应该怎么做?

我应该应该怎么做?

他应该怎么做?

 

这些养育者跟孩子的联结不是通过情感,

而是通过“要求”、“对错”、“道理”。

 

这样就会导致这个孩子情感感受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引导、锻炼和发展,过度地发展了很多“道理化”的能力。

 


在大人给他们植入的意识里:

小朋友应该好好吃饭才对,即使是你已经吃得很饱了;

小朋友应该不哭闹才对,即使你已经很伤心了;

小朋友应该不抢玩具才对,即使你不想跟别人分享.....

 

很多人在这个框架上长大,变成所谓的乖宝宝,

他们长大后也会继续采用这种模式去跟别人进行互动,

复制早年用“道理”跟人联结的模式。

 

在沟通的过程中,

道理总会最先冒出来,

他们无法看到活生生的内心,

更体会不到每个人感受上的差异,

总是不知不觉就得罪别人。

 

沟通的关键其实是“理解”,

但过度讲道理并不能促进对人的理解。

 

过度讲道理的人想要学会沟通,要先学会理解别人,而理解别人的前提是先理解自己。但如果我们过度的活在各种道理中的话,我们就无法理解自己。

 

因为我们抱有的视角一定是先判断

“我这样对不对”,

“我这样应不应该”,

 

而不是:

“我为什么会是这样”,

“我想要什么”“做什么会让我很开心”.....

 


过度的道理和要求是在围绕一个外物来构建自我,

这个外物可能是早年养育者的要求,也可能是一些外界的评价标准。

 

在这种构建里,我的感受和需求是不重要的,

我必须围绕这个外物发展自己,

否则我就是没道理的,不应该的,

甚至是得不到认可,不被爱的。

 

只谈道理,不讲感受,无法理解自己和他人,情商不低才怪。

 

很多人希望自己能够根据对方说的话,

以及当前的矛盾,做出最好的反应,

让双方舒服地把问题解决了。

 

但事实上,所有的说话技巧都基于理解本身,好的沟通永远都不是对方出一招我们套用一个解决话术,而是两个流动的人,在相互理解和感受之中对话,最后达到双赢。

 

那些大道理往往会用僵硬的方式阻断了理解和感受,

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理解和感受,放下道理。

 

就像小时候,

父母总是不接纳我们情绪情感的合理性,

总是评判我们不应该这样那样一样,

比如小孩不应该馋嘴,小孩不应该哭闹,小孩应该懂礼貌一样。

 

他们从未尝试过理解:

为什么我们会馋嘴?

为什么我们会哭闹?

为什么我们不懂礼貌?发生了什么?

 

这些对情感和感受的忽视,甚至否定,

让我们的真实自我得不到发展,

让我们总害怕一旦不遵守那些要求和大道理了,

我们就是不够好的,不配被爱的。

 

但实际上,你任何的行为都是合理的。

 

小孩不就是会馋嘴吗?

小孩凭什么不能哭闹?

小孩为什么要懂礼貌?

怎样才算懂礼貌?

 

这些要求和规矩其实是可以变的,

因为视角不同,对应的要求和规矩就完全不同。

基于这一点,没有绝对正确的道理。

 


只有从某种角度出发,某种人的需求出发,暂时和局部的观点。

你对世界的认识和观点和道理,必须是要整合自己的感受来进行的。

 

这样发展出来的观点的能力就不会只是一个空洞的道理或者一个死板的要求 —— 它会是灵活的、更多角度的、可以多种观点并存的能随时可选择调整的。

 

当你尝试去理解和感受、学着去整合时,你的情商才有了提高的可能。

标签:情感问题

专家推荐

CopyRight ◎ 2016-2018 版权所有:洛阳市阳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咨询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