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让孩子“听话”,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发表于:09-14 浏览:163 次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很多家长会经常对孩子们说:

“别闹,你再闹妈妈就生气了”!

“别动,你再动妈妈就生气了”

“别哭,你再哭妈妈就不爱你了”

可是你这么告诉孩子,孩子会听吗?

 

在心理学的理论中说,父母用情绪控制孩子的言行,其实伤害比效果更大。

五十年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指出,对孩子们只是爱是不够的。

我们还必须无条件地去爱,所谓的无条件的爱就是爱孩子的本身,爱这个生命,而不是爱他们所做的事。

 

不是因为孩子的成绩好才会爱他,也不是因为孩子的无理取闹而不爱他。

不是因为孩子的活泼开朗而爱他,也不会是为孩子的性格内向而不爱他。

不是因为孩子获得别人的夸奖而爱他,也不是因为孩子打破了自己心爱的宝贝而不爱他。

这确实是一个高难度的要求。

然而现实更具挑战性的是:我们所接受的无数其它建议都被证明是适得其反。

 

实际上,我们得到的建议都是关于“有条件的父母之爱”的,它的形式有两种:

当孩子们乖的时候,向他们表达爱意;

当他们不那么乖的时候,则抑制这种爱意的表达,甚至表现出愤怒,或者是对孩子的惩罚。

教育孩子千万条,但是用交易来控制孩子却是最无用的一条。

 

1

 

有一次在等公交的时候,看到一个中年女性带了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在等公交。

孩子一直抓母亲购物袋,母亲变现的特别烦躁。

母亲说:你再这样妈妈就生气了’!

孩子开始哇哇大哭,闹个不停。妈妈急了开始打孩子屁股,孩子哭的更加厉害了。

最后,公交车来了,母亲和孩子坐上公交车,孩子还是哭了一路闹个不停......

上述例子的妈妈想用自己的情绪来控制孩子,但是三四岁的孩子显然并不会察言观色,所以他的行为惹的妈妈更加的生气。

 

在这里妈妈是委屈的一方,因为孩子在她烦躁的时候给她添加更多的烦躁。

孩子也是委屈的一方,因为孩子抓着母亲的购物袋肯定是有原因的,或许是渴了,或许是饿了,或许是想从妈妈那里得到一些安全感。

显然,妈妈不想理会孩子的感受,还把孩子斥责一顿,妈妈烦躁,孩子更加伤心。

 


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孩子不听话时,家长总是习惯用自己的情绪去调控孩子的行为,而不是接受孩子的情绪。

家长不愿意接受孩子的情绪的原因有很多种,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其实是家长面对孩子的情绪时的手足无措。

 

孩子不小心磕着受伤了,哭了。

因为做事不被别人理解受委屈了。

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

面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意外时,家长们一般首先想到的是解决能看到的问题,现实中的问题,而不是第一时间承接孩子们的情绪,因为家长们看不到,或者说是不愿意看到。

 

朋友一个人在外地求学,每次生病,受伤,哪怕住院都不会告诉家里人一声。

问及原因,她总是说,如果说了父母肯定会先责备一顿,说她自己不会好好的照顾自己,也知道父母是真心的为了自己好。

但是面对父母的责备的时候真的很难过。

 


2

在电影《狗十三》中的少女李玩,因为父母离异,就一直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

她的爱好是天文物理,最喜欢看《时间简史》,在选择兴趣小组时,父亲却阻止她选择物理兴趣小组,强迫她选择英语。

这也是生活中很真实的例子,比如一些家长逼着孩子上补习班;

在选择文理科的时候逼着孩子选择理科,因为听老师说理科好就业......

孩子渐渐长大,烦恼很多,情绪也会变得复杂,两极性愈发明显。

 

如果家长一味的逼着孩子,一种情况就是容易和孩子产生矛盾,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

另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妥协了,沉默了。家长认为自己很成功,但是孩子是什么感受,家长永远也不会知道,因为孩子再也不愿意和家长说一说自己真实的想法。

看似是两个极端,其实是殊途同归。

 


3

有时候,孩子任性一点也许是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可是父母往往只会用自己的情绪控制孩子,要求孩子“你必须听话”。

“听话”成了父母教育孩子时狠心的理由。

然而,在这样情绪控制下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渐渐地学会了隐忍和妥协,很难活出最真实的自己。

 

孩子虽然听话了,但也改变了。

但是家长并没有意识到!

 

4

朋友小A有一个五岁大的儿子,自从有了儿子之后小A就开始学各种各样的育儿方法,看育儿视频,但总是收效甚微。

看到人家孩子五岁了就是乖巧可爱又懂事,就学习人家的同款育儿方式,人家说面对孩子要有耐心,细心,在孩子犯错的时候给予孩子孜孜不倦的教导,而且不能骂孩子凶孩子打孩子。

方法学会了,但是还没有成功一次就夭折了。

 


事情是这样的,小A的儿子看上了超市的一个玩具,要买。

因为家里已经有很多玩具了,小A不想给儿子买,就给儿子讲道理。

和儿子交谈了五分钟,儿子还是一二闹三上吊的姿态,面对周围人来人往的注目礼,小A终于忍不住怒了,在超市玩具架下面狠狠的教训了儿子一顿。

 

孩子的哭闹,很多是因为需求:物质需求,或者说还有父母的陪伴。

而且面对已经形成了应对方式的孩子来说改变起来是真的不容易。

因为孩子曾经在这样的行为方式上获得过甜头,孩子以为这种做法是有效的,在之后形成惯性地一味索取。
如果是强行地制止或打骂,虽然会让孩子明白这样是无效的,但也会让孩子认为,父母并不爱她、不理解她,只是想控制她,会加深亲子之间的隔阂。

因此,最好的做法便是,保持淡定,与其责骂、不如让孩子一个人呆着

给他点时间和空间,体会到独立时的孤单和无助,如此,孩子才能真正理解家庭的呵护和温暖。 

或者是承接孩子的悲伤

 

换位思考一下,你见到一个非常喜欢的东西,但是却不能拥有,你可以选择放弃。但即便如此,对于成年人来说也是会伤心难过的,更何况是一个孩子呢。

体会孩子的悲伤与难过,告诉他你很理解他的感受。

但也要坚持你的选择,用你的行为告诉孩子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不是事事如意的,以后的人生也是一样。

标签:厌学

专家推荐

CopyRight ◎ 2016-2018 版权所有:洛阳市阳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咨询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