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百科】请 看 到 自 己 的 真 实 需 要

发表于:07-06 浏览:466 次

我是为你好。是我们常常用的借口。

我们不会为不相识的人好,不会为邻居好,也不会为一位泛泛之交好,我们只为我们所爱的人好。

因为出发点是如此崇高,于是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你不要再跟那个人来往了,他讨厌。


你不要穿这种衣服,难看死了。


你不该上这个课程,只有傻瓜才会认为有用。


你不可以看些比较有深度的书吗?这些全都是垃圾。


我们总是喜欢把自己的价值和喜好强加于喜欢的人身上。

既然我喜欢他,他也喜欢我,那么,我喜欢的东西,他也该喜欢。我讨厌的,他也应该讨厌。


一旦这个做法不得逞,对方“教而不善”,我们不禁满肚委屈,觉得自己的好意被辜负了。



请看到自己,他人的真实需要

 

当我们在婚姻关系中陷入情感无助的时候,还想着去帮助对方,期望对方有所改变。那么对方好了,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

  一方面他如果按我的要求改变了,那么就可以按我的要求来满足我。

  另一方面是我为他好,他不按我的想法改变,他就是个不好的人。

  也就是说:我是拯救你的人。

  那么势必将他人当作了弱者。

  就如同戏剧三角描述的: 这三个角色互相转换,我们在这个三角里上演着一出出的人间游戏。



  当我们希望我们爱的人有所改变时(拯救),被爱的人感觉到这并不是我想要的,他们通常会用极端的方式表达不满(被动的攻击者),我们从被爱的人那里得不到相应的回应。

  因此,我们感觉到自己无法去拯救并且被回报以不满的时候,觉得他们太不理解我们了,而且这样让我们备受伤害,转而我们变成了一个(攻击者),我们在生活中对被爱的人尽情的表达着我们的愤怒,但是这似乎不足以平息我们心中的怒火。

  我们期望用自己的力量去改造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对象,然而多年的辛苦付出,并未能让一切变得更好。

  而我们真的能改变一个人吗?他们真的愿意被我们改变吗?也许我们都做不到,而他们面对我们的“所谓的为他好”,只能沉默以对。

  在这个游戏里面,谁都不是赢家,谁也不是输家。

  家庭中,我们也会看到,父母常常先是扮演成(拯救者)的角色,当子女表达不满,与父母争吵的时候(攻击者),父母会认为我含辛如苦的养育孩子,孩子这么对我,同时感觉到受伤害,不被孩子理解,因此由受害者的角色转变为(攻击者)的角色。孩子同样也在这三个角色里转换。

  生活中还有很多的例子,我们可以试着把它放到这个三角形中去看到自己。

  那就有人会问,我怎么从这三角里走出来呢?

  把这个三角形倒过来,相对应的是变成了帮助者,支持者和观察者。

  当我们觉得自己不被理解,受到别人伤害的时候,我们可以观察自己内心的渴望,问一问自己:

  “我为什么让自己处在受害者的位置上,我受害是想获得什么吗?


  当我们想去拯救帮助别人的时候,尝试着问一问自己:

  去主动拯救别人是自己的愿望还是别人需要的?如果他人发出明确的请求,那么在我能力范围和我愿意的情况下我可以去支持他人。同样,我们也给他人或孩子机会去学会表达求助。

  当我们想去指责,怨恨别人做得不好的时候,同样的问一问自己:

  我通过指责想获得什么呢?

  或许我们想获得他人的认可;去拯救别人或许是想拯救自己内在的那个受伤的自己;也或许是我们通过指责怨恨别人,可以让自己更完美,等等。当然还有更多的答案,我想一定是藏在我们每个人心底最深处的渴望,只是这份渴望常常会寄放在他人的身上。

  尝试着回到自己身体的中心,观察自己内在的声音,它只是在那里呼喊着你:

  嗨!回头看着我,我在这里,这只是我的愿望。

标签:人际关系

专家推荐

CopyRight ◎ 2016-2018 版权所有:洛阳市阳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咨询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