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微信关注
做为心理咨询师,无论你愿意不愿意、自觉不自觉,都会将自己作为一个工具投入到咨询关系之中,咨询中首要的工具是咨询师本人,真正决定心理治疗进程的,不是理论、也不是技巧和方法,而是咨询师本身的人格。心理咨询师对自我内心的洞察和自身人格的完善才是最重要的。而要完成这项工作的必由之路就是精神分析训练。
经过职业培训,取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的你,是否依然迷茫?
面临着行业门槛太高,没有合适的发展平台?
感到理论知识及咨询技能不足,实践无处着手,无法相信自己真的可以解决来访者的问题?
如何开始自己的咨询工作?如何开展自己的专业之路?
当我们踏上心理咨询这条路的时候,需要耐心和勇气,也需要专业理论和临床技能的不断深化学习。
“精神分析”是所有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基础,它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内容纷繁复杂。而对于精神分析基础理论的学习,是进入精神分析殿堂的入口。对于咨询师和心理工作者来说,精神分析理论是理解人心的最完善而深入的途径,也是审视自己的基本工具;对于普通爱好者来说,精神分析理论是了解自我、改变自我的镜子。
我们期待您的加入,希望您能带疑问而来,携思考而归,在咨询中成长……
一、活动内容:
由阳光心理首席咨询师蒋庆伟、荣康医院心理科主任李曙亮带领,从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开始,到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存在主义,以及依恋理论等。每月读一本书,组员可为下月推荐书目。就此我们将提供“推荐书籍+带读+组员集体阅读+案例讨论”的主要方式学习。在读每一本书前,小组针对如何来读该本书进行小组相关设定。该小组主张组员的自由思考与讨论,更期待大家最终能从小组中发现到自己。
限15人以内,半封闭式小组,每月开始后不加入新组员,结束后进入下月小组时可加新人。我们坚持以此形式开展小组,希望大家在相互的学习与成长中获得同伴支持的力量。拓展你的视野,深化你的思考......
二、招募对象:
1.有一定心理咨询的理论基础并正在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
2.对精神分析和探索人的心理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
3.精神分析取向(动力学取向),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三、团体设置:
1、人数:8-12人
2、时间:为期一年,每周一次,一般为周日下午2:30至4:30,中场休息10分钟。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3、地点:洛阳市阳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龙门大道古城路口帝都国际城2号楼305室)
4、要求:入组后签署保密协议;承诺尽可能全程参加团体活动,中途退出不退费。
5、费用:每次50元作为场地茶水费。以每月为单位一次性缴费,但可先交100元作为两次小组活动体验费,再决定要不要加入到小组中来。
6、电话0379-63911995 60622525
QQ:1359847963 774916352
网址:http://www.xlzxyg.com/
四、额外收获
1.凡是需要提供职业发展路径的组员:由阳光心理提供实习机会和公益咨询机会,组员通过个人体验考核之后,可正式签约阳光心理,成为阳光心理的挂牌心理咨询师(参加阳光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
2.组员可以优惠参加阳光心理的读书小组、学习沙龙、业务学习培训。
3.参加小组的组员有四次机会以学员价接受由阳光心理咨询师提供的个人体验(200元/次)。
五、指导老师:
蒋庆伟
洛阳市阳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首席心理咨询专家,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国家认证高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河南省残联主席团委员,洛阳市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团委员,洛阳市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主席,洛阳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协会秘书长,洛阳心理咨询师协会副秘书长,洛阳市心理咨询研究会常务理事。在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上当选“全国优秀心理学工作者”。
李曙亮
洛阳市阳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首席心理咨询师、主任医师,河南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新乡医学院特聘教授,河南省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委员会专家,河南省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高级评审委员会专家,洛阳市心理学会心 身分会副主任委员,洛阳市精神卫生专科学会常委,洛阳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理事长,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面有独到之处。
附:参考书目
【第一阶段】
约瑟夫·史瓦兹:《卡桑德拉的女儿》
弗洛伊德:《论失语症》 《癔病研究》 《梦的解析》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 《性学三论》 《图腾与禁忌》 《精神分析引论》 《超越唯乐原则》 《自我与伊德》 《抑制、症状与焦虑》 《精神分析引论新编》 《摩西与一神教》 《弗洛伊德自传》 《哀悼与抑郁症》
约瑟夫·洛斯奈:《精神分析入门》
格奥尔格·马库斯:《弗洛伊德传》
费伦齐和兰克:《精神分析的发展》
安娜·弗洛伊德:《自我与防御机制》
海因兹·哈特曼:《自我心理学文集》
【第二阶段: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克莱茵:《嫉羡和感恩》、《爱、恨与修复》
徐萍萍,王艳萍:《独立学派的客体关系理论:费尔贝恩、巴林特研究》
温尼科特:《妈妈的心灵课:孩子、家庭与外面的世界》、《游戏与现实》、《涂鸦与梦境》、《游戏与现实》、《二度崩溃的男人》、《够好的母亲》、《过渡性客体》、《真我VS假我》、《扶持》
郗浩丽:《温尼科特:儿童精神分析实践者》、《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温尼科特研究》
林万贵:《精神分析视野下的边缘性人格障碍:克恩伯格研究》
科胡特:《自体的分析》、《自体的重建》、《精神分析治愈之道》
米切尔:《超越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历史》
大卫·萨夫:《客体关系家庭治疗》、《性与家庭的客体关系观点》、《客体关系入门》
博斯克:《主体间性心理治疗:当代精神分析的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