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日历】12•13“南京大屠杀”背后的心理

发表于:12-16 浏览:697 次

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从1994年开始,江苏和南京都会在每年的12月13号举行哀悼仪式。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明天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一个全民愤慨的日子,一个让中华民族上下铭记的悲痛日子。南京大屠杀造成的原因,自然有国家的军事力量以及国家经济的原因导致的,国民经济直接导致军事力量的强弱,但刨除这些来看,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惨案呢?这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工作者,我只能从人的心理层面以及社会角度来浅谈一下。

1937年的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后,开始了长达四十多天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烧杀奸淫抢,无恶不作!死亡人数达到了30多万!据说有五个鬼子押着两千人去屠杀,而这两千人并没有被捆绑,却一个个的就像切白菜一样的全部杀掉了,没有一个跑掉的,这样的事情,在大屠杀时期屡见不鲜。有的人可能会想,就几个鬼子,哪怕是拿着机枪,几千人哄散的跑,也不可能全部歼灭,最起码得有一部分跑掉,为什么一个也没有呢?有的人会想,就那么几个鬼子,大家一哄而上,用屁股坐也能坐死他们,如果用上中国现代的商场踩踏事件的那种功力,几千人踩死几个鬼子不是毛毛雨?

但事实不是这样的,但导致了不一样的结果的原因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当遇到生命危险的时候,大家彼此潜意识深处想到的都是保命、都是自己。恐慌心理可以让人什么都不做,如南京大屠杀;也可以让人逃不择路的什么都敢做,如现代商场等公共场所的踏踩事件。在几千人面对日本鬼子的刺刀的时候,所有人都知道如果一哄而上,这五个鬼子肯定是必死无疑,但他们同样更知道,虽然一哄而上,鬼子比如会死,但是在鬼子死之前,最先冲上去的那几个人肯定也得先死,剩下的人自然就能活了,问题就出在这里,谁愿意做那先死的几个人呢,谁愿意去用自己的生命换大家活下来呢?谁都不愿意用自己的死换别人的活,此时此刻大家的心理都是期盼着别人冲上去,然后自己捡个漏,每个人彼此都在盼着别人冲上去,每个人站着不动,最后大家都在寄托于别人的过程中被杀掉了,可叹,却是否没有丝毫的可悲呢?在这个过程中,血性这个词没有了,前赴后继这个词没有了,责任没有了,担当这个词更是没有了。在面对不好的事情的时候,所有人都在寄希望于别人来做,而自己跟在后面,当群体性的心理都是如此的时候,意味着群体性的覆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常说的责任心、担当等没有了。

  

中华民族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每次灾难,最开始的时候都是不抵抗,讲和,能拖就拖,然后再拖的过程中继续承受着敌方得寸进尺的剥削、压迫,甚至蹂躏,然后忍无可忍就爆发了,我们会发现这种爆发,往往是被欺负的实在没办法了,知道反正忍下去是个死,拼一拼说不定还要一丝胜算活下去,所以这时候抱成团了。这时候团体的力量才体现出来,最后赢了,但是赢的过程却是漫长的。原因在哪里,就在于很多人的心理往往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虽不好,只要还没烧到自己身上就无所谓,真烧到自己身上了,却又只能认倒霉。遇到别人倒霉了,自己会去躲得远远的看热闹。就像鲁迅说的,把他打倒了,然后再踩上几脚、吐上几口唾沫。

在自己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下非常温文尔雅的日本人,当年为什么对亚洲邻国如此残暴,对“非我族类”的这种态度和心理,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纯的自我”

日本的种族文化”。日本种族主义的核心观念不是体质和智力上的优越,而是德性的高尚。这些美德包括对家族的孝和对以天皇为象征的国家的忠。家国一体,国就是家,家就是国,这是西方民族或种族没有的特质。日本人就“优秀”在这里。

自大的种族

日本对于自己是亚洲和世界上“最优秀的种族”这一点是毫不含糊的。可以想见,凡是不接受这个“合适的位置”的亚洲民族,都是日本种族的敌人。这是日本对中国反日运动和抗日战争最深刻的仇恨。

有人或许会问:日本法西斯当年在中国不是喜欢说中日“同文同种”吗?这又作何解释呢?我想,首先,这个“同文同种”从来没有进入军国主义话语的核心,从来不是“共荣圈”真正的一部分,基本上是宣传,是说给中国人听的,真正用来称呼中国人的是“支那”。

当年,在日本军国主义者眼中中国不但无能,而且拒绝承认大和种族的优秀,追随西方国家反日,加入西方国家对日本的围堵(“游就馆”放映的宣传片中,19和20世纪之交的日本被说成受到英美俄帝国主义的包围,中国被它们控制),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对中国既有出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蔑视,又有出于对中国不愿意接受自己那个种族主义的世界等级秩序中“合适的位置”的恼怒。一个无能的弱者的反抗更能激起虐待狂。这个心理,或许可以为南京大屠杀之类的暴行提供一点背景。

CopyRight ◎ 2016-2018 版权所有:洛阳市阳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咨询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