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公益】高考填报志愿需防范四大“心理陷阱”

发表于:06-29 浏览:400 次

高考结束,又到了填报志愿的时候,在高考填报志愿中,常常会有三大社会心理不同程度地影响甚至左右我们对目标院校、目标专业的选择。这三大社会心理是:(1)从众心理;(2)侥幸心理;(3)恋家心理。


社会心理在志愿填报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定程度地影响考生对目标院校、目标专业的选择。这是笔者多年研究发现的一个重要问题。


那么,什么是社会心理呢?社会心理是指社会人群受其文化素养、教育背景、思维模式等影响对某一事物、行为所持的普遍态度和行为倾向。

从众心理,就是缺少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主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就有“随大流”之说,人们习惯和喜欢攀比,决定一件事情先看别人都怎么样。这种心理或叫做心态,对填报高考志愿是非常有害的。


比如,一些考生或考生家长总喜欢打听同学、别人家孩子报哪个学校、报什么专业。如此这般,就有可能动摇自己原来的想法或目标。


侥幸心理,就是不依靠科学分析和判断,毫无根据、毫无把握去“蒙”去“碰”,幻想运气的实现。

     侥幸心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对高考填报志愿影响较大,危害甚重。有一个实例:有位报考音乐的艺术类的考生家长,面对几所目标院校不知到底该选定哪一个?对专家的建议心存疑虑,于是干脆来了求神拜佛,“神灵”暗示填报XX学院,就绝对填报xx学院。当笔者发现后严厉制止,最终填报河北科技大学录音艺术专业被录取。这位考生文化成绩弱势而专业成绩强势,河北科技大学录音艺术专业是(文化分过线)按专业分择优录取,XX学院则是按照文化70%专业分30%综合得分择优录取。假如听从“神灵旨意”,那么这位考生落选是无疑的。


恋家心理,就是依恋家庭、家乡不想让读书的学校离家太远。中国民众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


现在许多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父母舍不得孩子离家太远,俗话说 “百善孝为先”,所以很多考生及其家长,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就会产生恋家心理,选择省内院校,这也是造成省内院校录取分数高的一个原因。


恋家心理最严重的当属一线城市等地的考生和家长。这些考生和家长都有很强的优越感。宁愿留在本土读二本,不到外地读一本。


要填报好高考志愿,需要我们的考生和考生家长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务必克服从众心理、侥幸心理、恋家心理,独立思考,科学分析,自主判断,摒弃狭隘的“本土”观念,在人生的关键处选择好自己的未来!

 

学校名气或专业热度


  学校名气大、排名好固然好就业,专业炙手可热也丰富了毕业后的工作选择——这些话固然对,但是很多家长却因此只根据这两个因素来为孩子选择高考志愿。无 论专业如何,只要学校声望好就选择;无论孩子感不感兴趣、擅不擅长,只要专业热门就选择,学校与专业排名成了很多家长的参考指标。其实这是一种错误心理, 不同学校有不同的优点,例如一些学校就是综合性强,而一些就是技能性强,所以高考志愿填报要有针对性,谨防不良心里的诱导。

【阳光心理】给家长的三大建议
  1、家长要让孩子做喜欢、擅长的事情,这是填报志愿的核心问题所在,也是考生将来能否幸福快乐工作的保证。  2、家长和孩子要深入了解专业。家长可以向孩子介绍一些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不熟悉的可以让亲戚朋友帮忙,让孩子了解得更全面。  3、与现有条件匹配,不要把地域作为填报志愿的一个重要瓶颈。适合的地方就是考生应该去的地方,过分考虑地区因素会限制考生未来的发展。

 

CopyRight ◎ 2016-2018 版权所有:洛阳市阳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咨询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