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专访】邻桌有耳,班里惊现“告密者”

发表于:11-14 浏览:577 次


    核心提示┃

    “心机重”、“告密者”……成年人世界里,爱打小报告者通常会被冠以这样的评价,且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其实,小学生中间,有事爱找老师“告状”的情况也很常见。近日,大河报记者调查发现,对于孩子打小报告现象,持反对和支持态度的网友分别占41%、59%。这一行为到底好还是不好?家长、老师应该如何处理?记者就此采访了教育一线的老师、专家。


    数字

    反对VS支持,41∶59

    向老师打小报告,这事到底好不好?近日,大河报记者通过微信公众号“大河报教育在线”进行了调查。

    参与话题调查的网友中,有50%的人表示,在学生时代,曾有过向老师打小报告的经历,另外50%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41%的网友认为,打小报告这种行为“不好”,容易造成孩子没主见,不利于人际关系,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另外59%的网友认为“没什么不好”,不能总“和稀泥”,孩子要有是非观,同时有利于老师掌握班级的真实情况。

    “打小报告没有什么,成年人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推测孩子的想法。”市民田女士说,孩子是非常单纯的,看到不恰当行为,只是本能地站出来反对,但自己又没有能力解决,所以要告诉老师,因为在孩子的心里,老师就是正义和权威的化身。

    市民丁先生则持反对意见。他认为,“三岁看到老”,如果不及时纠正孩子的行为,很容易形成习惯,长此以往,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长大后影响人际关系的维持和处理。“没有人喜欢打小报告的人,发现这一信号,应该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


    心声

    爱打小报告,同学很“嫌弃”

    对于班上爱打小报告的同学,孩子们怎么看?

    “我们班就有一个女生爱打小报告,好多人都不喜欢跟她玩。”上三年级的琳琳告诉大河报记者,这个女孩儿特别爱“操心”,班上有谁上课睡觉了、跟同学闹别扭了、不好好写作业,她都会下课后找老师,班上很多同学都被她告过状。“我还是受害者之一呢。”琳琳说,有一次大课间,她不小心把凳子弄翻,砸到后桌同学的脚,两人因此拌了几句嘴。没过一会儿,班主任就过来了,把琳琳批评了一顿。后来,琳琳知道,就是那个女孩儿告的状。

    “叛徒、奸细!”当问起如何看待爱打小报告的同学,四年级的童童脱口而出,说出俩词。童童说,在他看来,同学之间就是好朋友,朋友做错了事情、有什么缺点,应该当面指出,背后告状,会伤害朋友友谊。“我们男生很少打小报告,女生喜欢找老师告状,我不喜欢跟打小报告的人做朋友,不讲义气!”


    调查

    面对小报告,老师表示“不鼓励”

    孩子打小报告,老师怎么看?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小学大队辅导员张娜、郑州大学实验小学语文老师何蕊就此有说法。

    “打小报告的行为,在小学生中间很常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何蕊说,打小报告这一行为,说明孩子已经萌生了“对错”、“是非”的概念,而且孩子的想法并没有那么复杂,更不必上升到道德的高度。

    不过,何蕊说,虽然可以理解,但对这一行为,她的观点是“不鼓励”。张娜老师持相同观点,她说,比如,有些孩子和其他同学发生小矛盾后来“告状”,如果不是紧急严重的情况,她会帮孩子进行分析,然后鼓励孩子今后遇到类似问题,可以自己尝试解决,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对于有打小报告习惯的小朋友,她会说,“下次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当面给小伙伴指出来,帮助他改正”,从而引导孩子的行为。


    分析

    打小报告,可能是缺乏关注和爱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蒋庆伟认为,孩子打小报告的心态大概有以下四种:向老师求助,比如跟同学发生矛盾,或被欺负;向老师求证某种行为是否恰当,向老师“报告”,是为了试探老师的态度,从而明白某种行为是否得当;孩子需要通过打小报告的方式引起关注;也有一部分孩子嫉妒同学,从而产生打小报告行为,希望得到心理上的平衡,或者争取老师的肯定。

    这四种原因里,第一种、第二种,都是因为孩子处于弱势的本能反应,一种是向老师求助,另外一种是向老师求证,这两种情况多发生在较为年幼的孩子身上。

    第三种、第四种情况比较具有典型性,应该引起注意。这两种情况的本质是孩子受到的关注度不够,因而不够自信,希望通过打小报告的方式获得某种心理的满足。“这两种类型,家长应该重视起来,洞察到孩子的心理动机,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爱。”

    “老师的心态也非常重要,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才不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失衡,有利于其健康成长。”何蕊老师说。




CopyRight ◎ 2016-2018 版权所有:洛阳市阳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咨询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