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专访】专家解读:17岁考生自杀始末

发表于:09-06 浏览:919 次

核心提示┃高考落幕,梦想开启。就在这样一个充满希望和青春的季节,四川考生小斯(化名)却选择用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与之前媒体报道过的诸多因高考不理想而万念俱灰不同,小斯在自杀前,曾在QQ空间留下一份“绝笔书”,其中并未提及高考成绩,只是说“感觉不到父母的爱”。究竟是什么样的感受,让17岁的他,选择了走上极端,了结年轻的生命。

近日,就此新闻事件,大河报专访了阳光心理中心首席咨询师蒋庆伟老师。以下是相关报道。


    事 件

    男孩自杀,称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小斯是一名普通的高三考生,刚参加完2016年高考。考试过后,父亲让他帮忙到家里经营的一辆城乡中巴线路车上卖票。    据了解,小斯曾提出暑假去福建打工,但父亲并未同意,还责骂了他,所以对于售票一事,小斯有些不情愿。而在途中小斯又因问父亲给不给他发工资再次遭到责骂。当两人走到县城北门附近时,父亲突然发现小斯不见了。    起初,父亲以为儿子只是赌气,跑到同学家玩儿了,并未在意,直到多次打电话联系不上儿子,他和妻子才发了慌,夫妻俩连忙报警。两天后当地有人在渠江河面上发现一具遗体,经确认正是小斯。    调查时民警发现,6月10日,也就是小斯走失的那天傍晚,他在自己的QQ空间里分段定时发布了多条“说说”,其中几条是这样写的:“我感觉不到父母对我的爱”,“不开心,不顺心”……不少同学、朋友对小斯开导、劝说,但遗憾的是,依然没能改变他轻生的念头。

   分 析

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孩子很受伤

感受不到父母的爱,究竟是为什么?对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蒋庆伟据媒体公开报道进行了分析。他列举了两个细节。

第一个细节,小斯在“绝笔书”中写道,小时候,有一次他一直吵着说要喝父亲带来的花生牛奶,但父亲当时心情不好,一巴掌打过来,小斯鼻血都流了出来。而且,平日里,也经常被打、被罚站。

第二个细节,小斯的朋友说,因为两家距离较近,他经常到小斯家里吃午饭,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每次吃完饭后小斯都会说:“我们快点回学校,不然我爸爸快回来了!”

“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来,小斯父亲的教育方式是简单粗暴的。”蒋庆伟说,当小斯表达自己的正常需求时,通常会被责骂,长此以往,小斯与父亲在感情沟通上会出现障碍,自然会说出“感受不到爱”这样的话。而且,因责骂而压抑的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很容易崩溃,产生极端行为。

 蒋庆伟说,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的需求是不同层次的,除了吃饱穿暖这些最基本的,还有获得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的需求,而这三种需求恰恰是家庭最应给予的。从报道上看,小斯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人,孩子不知道该以怎样的方式去面对甚至讨好父亲,从而形成焦虑、自卑的性格,更谈不上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没有价值感的人,相对来说,自杀的概率会更高。”


    延 伸

 唯分数论让孩子把自己与分数画等号

 除了情感上的沟通障碍,蒋庆伟还特别提到,小斯父亲还犯了一个很多父母容易犯的错误——唯分数论。

 蒋庆伟举例说,从报道中看,小斯的学习成绩很好,但在他的“绝笔书”中提到,有一次,自己考试不理想,本期待家人能给予安慰,然而,打通电话后,父亲却说:“给你转到其他学校去吧,莫浪费老子的钱!”蒋庆伟说,这也是为什么,小斯曾写下这样一句话:我觉得自己很不好,除了成绩。

“生活中,如此伤人的话并不常见,但这样的心态却是许多为人父母者的真实写照。”

蒋庆伟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心愿,但如果过分看重成绩,会让孩子把自己与分数画等号,认为自己的价值就是分数,成绩不好,就是没有价值,成绩好,才能获得父母的肯定和关爱。有些孩子甚至会为了讨好父母而学习,并非是对知识的渴望,抑或是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更严重的是,在这样环境下生活的孩子,一旦考试失败,很容易走进“死胡同”,因为在他们看来,考试失利,让自己唯一的价值也失去了。


CopyRight ◎ 2016-2018 版权所有:洛阳市阳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咨询师登录